《三亞市中心城區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
(規劃整合與重點片區控規修編)》(草案)
征求公眾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資源規劃主管部門的文件要求,加快推進開發邊界內城市規劃編制(修編)暨城市設計工作,銜接落實《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三亞市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關于三亞市中心城區空間發展的戰略部署和管控要求,實現規劃成果數據納入信息化平臺統一管理,經三亞市人民政府批準,我局組織開展了《三亞市中心城區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整合與重點片區控規修編)》(以下簡稱本次規劃)的修編工作。
本次規劃在詳細盤整區域建設現狀和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圍繞全省“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和三亞市中心城區的保護與建設發展,研究加快推進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主要戰略舉措,以“五位一體”全面布局為引領,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服務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
現本次規劃已經專家評審和市規委會審議通過,為加快編制工作進展,提高規劃編制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根據省“多規合一”改革有關要求及《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有關規定,將該規劃草案依法予以公示,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和建議。公示期間如有意見和建議,請按以下方式予以反饋。
公示時間:2019 年 5 月 7 日至 2019 年 6 月 18 日(30 個工作日)。
公示地點:海南日報、三亞日報、三亞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sanya.gov.cn/)、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http://zgj.sanya.gov.cn/)。
歡迎社會各界在公示期內登錄公示網站查詢相關規劃內容,并以書面、電子郵件等形式對規劃提出意見或建議。請在提出意見或建議時,署名聯系人和聯系電話,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應簽單位公章。
(1)電子郵件請發送到:
sy88362336@sanya.gov.cn
(2)書面意見請郵寄到:三亞市吉陽區河東路 182 號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電話:0898-88361216,郵政編碼:572000。
1、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為北至三亞繞城高速公路、南至大三亞灣、東至高新技術產業園、西至塔嶺的三亞市中心城區,《三亞市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劃定開發邊界范圍面積約 160 平方公里。
2、工作重點
本次規劃工作是按照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開展開發邊界內控規工作的相關要求,落實“多規合一”一張藍圖數據,對中心城區內已編制并批復實施的 29 個控規的整合,包括《三亞市紅塘灣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灣海坡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西島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檳榔河國際鄉村文化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3 年批復)》、《三亞市鳳凰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4 年批復)》、《三亞市天涯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4 年批復)》、《三亞市鳳凰鎮大兵河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5 年批復)》、《三亞紅沙棕櫚灘控制性詳細規劃(2007 年批復)》、《三亞市鳳凰水城控制性詳細規劃(2007 年批復)》、《三亞市水居巷(B 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2009 年批復)》、《三亞市迎賓路中段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市三亞灣陽光海岸段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市長江商學院三亞校區、三亞溫泉谷度假村及休閑養生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市月川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市鹿回頭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臨春山水國際村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 年批復)》、《三亞市河西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豐興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年批復)》、《三亞市南邊海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河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大東海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紅沙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2 年批復)》、《三亞市火車站站前區控規(2013年批復)》、《三亞市迎賓路西段片區(荔枝溝)控制性詳細規劃(2013年批復)》、《三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2013年批復)》、《三亞市吉陽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4 年批復)》、《三亞市吉陽安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6 年批復)》、《三亞市南丁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6 年批復)》和《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亞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9 年批復》。
▲區位圖
在整合已編制規劃的基礎上,本次規劃重點銜接了《三亞城市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簡稱“多規合一”),協調中心城區范圍內與“多規合一”相沖突用地;貫徹全省“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落實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功能要求;并以人民為中心,提升中心城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落實公共服務設施布點。對于中心城區范圍內涉及以上內容的地塊進行調整,未涉及的地塊,按原控規實施。
3、發展定位
三亞市中心城區是全市向東聯動海棠灣、向西聯動崖州灣發展的核心樞紐,將以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為引領,提高大三亞中心城區綜合服務水平,提高區域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建設成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全球自貿服務中心、航空郵輪游艇樞紐和區域城市服務中心。
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推進旅游消費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培育旅游消費新熱點,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打造業態豐富、品牌集聚、環境舒適、特色鮮明的國際化濱海旅游消費中心。
全球自貿服務中心。圍繞全省“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國際金融市場主體參與程度,逐步建設國際金融集聚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
航空郵輪游艇樞紐。依托郵輪母港、游艇港延伸發展完備的旅游服務產業鏈,豐富完善郵輪游艇配套服務。建設空港、母港雙港驅動的海上絲綢之路門戶,形成體系完善的外向型樞紐經濟格局。
區域城市服務中心。融入生活圈理念,建設公共服務卓越的幸福三亞。逐步提升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及社會福利等各類設施的服務水平,建設支撐自貿區自貿港的世界城市標準的公共服務體系。
4、用地規劃
以《三亞市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的空間發展策略為引導,落位自貿區自貿港核心功能,全市一盤棋整合戰略資源,統籌考慮中心城區陸海統籌、產城融合、新舊聯動的發展策略,構建“一核、一軸、一帶、山水廊、多組團”的功能布局結構,并在已編控規拼合的基礎上對中心城區用地開展優化。
▲總體結構圖
“一核”指自由貿易與城市綜合服務核心。規劃由迎賓路兩側的鳳凰海岸郵輪游艇與文化藝術、月川特色商業、東岸海羅總部經濟與國際服務、抱坡新城文化體育與行政辦公等承載自由貿易與城市綜合服務的核心功能節點組成。
“一軸”指迎賓路國際商務辦公軸。規劃沿迎賓路,集中布局總部商務辦公功能,形成串聯總部商務核心功能的國際商務辦公集聚軸。
“一帶”指大三亞灣濱海發展帶,規劃近期打造鳳凰島郵輪母港、鳳凰海岸、紅塘灣國際會展、肖旗港,遠期建設活力中心等多個濱海特色功能和形象展示區。
“山水廊”指“山-海-河-城”綠廊,規劃尊重中心城區藍綠生態本底,打通海螺嶺至東岸濕地公園、鳳凰嶺至鳳凰海岸、金雞嶺至臨春河等重要山水廊道,整合形成類型豐富,布點均衡的城市綠地公園系統,提升中心城區空間品質。
“多組團”指經《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亞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區國際專家研討會》及《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亞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城市設計暨概念性建筑設計國際方案征集》等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內承接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核心功能組團。其中,鳳凰海岸、月川、東岸、海羅四個單元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西瓜芒果單元規劃建設國際商業綜合消費區;抱坡新城單元規劃建設市行政中心;南丁南單元規劃建設體育消費區,引領國際品牌體育賽事旅游消費;紅塘灣國際會展單元規劃建設國際會展區,搭建國際文化合作交流平臺,引領國際文化交流;沖會單元規劃建設聯動肖旗港的海陸旅游綜合服務區;妙林單元規劃建設旅游購物休閑小鎮。
▲用地布局規劃圖
按以上功能布局要求優化調整中心城區范圍內的用地,在中心城區 160 平方公里開發邊界范圍內,城市建設用地為 97.40 平方公里,村莊建設用地為 4.48 平方公里,區域交通設施用地為6.48 平方公里,區域公用設施用地為 0.27 平方公里,特殊用地為 5.43 平方公里,遠期發展備用地為 4.42 平方公里,風景區可建設用地為 0.64 平方公里,非建設用地為 4.17 平方公里。
5、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融入生活圈理念,構建人民幸福的卓越服務體系。以居住用地分布為依據,整合 76 個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的生活圈,提高國際化服務水平, 對標支撐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國際化公共服務標準,銜接公共服務設施各專項規劃,配置高水平的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圖
(一)文化設施用地
銜接《三亞市中心城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2014)》中的文化設施專項、相關主管部門近期實施項目以及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文化功能,優化中心城區文化設施布點,落實文化設施用地,提升市區國際化大型文化活動的承辦能力。
文化設施按照市級、居住區級和社區級進行分級配置。
1.市級文化設施:主要集中于抱坡新城、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等地。規劃在抱坡新城建設三亞市文化中心,紅塘灣片區建設國際會展中心,鳳凰海岸片區建設文化藝術地標、大眾秀場。
2.居住區級文化設施:結合棚戶區改造,保證鹿回頭、大東海、河西、河東、月川、荔枝溝、抱坡、金雞嶺、鳳凰、海坡東、海坡西、紅塘灣、吉陽、紅沙居住片區至少一處居住區級文化設施。
3.社區級文化設施:結合住宅區或公共建筑配置社區級綜合文化設施。
(二)教育設施用地
銜接《三亞市教育專項規劃(2017-2030 年)》、相關主管部門近期實施項目以及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國際教育辦學功能,優化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布點,落實教育設施用地,提升市區教育辦學水平。
按照服務便利的原則布局九年一貫制學校、國際學校、小學和中學。
(三)醫療衛生用地
銜接《三亞市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布點規劃(2018)》、相關主管部門近期實施項目以及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高水平醫療配套需求,優化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設施布點,落實醫療衛生設施用地,提升市區醫療服務水平。
根據醫療衛生領域分類,分為醫院、基層醫療衛生設施、專業公共衛生設施三類。
1.醫院包括各級綜合醫院、中醫院及中西醫結合醫院、各類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等:規劃改建三亞市人民醫院、三亞市傳染病醫院等;規劃擴建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三亞哈爾濱醫科大學鴻森醫院、三亞市中醫院、三亞安寧醫院等;規劃在抱坡新城、天涯片區、迎賓路片區等區各新建至少一處醫院。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衛生院、社區衛生健康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健康服務室等:規劃新建、改建、擴建社區衛生健康服務中心、衛生健康服務中心、衛生健康服務室。
3.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急救中心(站)、血站等:規劃新建三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保留三亞市醫療緊急救援中心、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亞分中心、三亞市健康教育所(三亞市衛生監督所)、三亞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四)體育用地
銜接《三亞市中心城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2014)》中的體育設施專項、相關主管部門近期實施項目以及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重要體育功能,優化中心城區體育設施布點,落實體育設施用地。
體育設施按照市級、居住區級和社區級進行分級配置。
1.市級體育設施:規劃在抱坡新城建設三亞市體育中心。保留三亞技工學校內的體育場館并鼓勵為城市提供服務。
2.居住區級體育設施:按照國家規范要求配套建設相應的體育設施,結合園林綠化用地和濱水公園綠地建設規模適宜的居住區級全民健身公園。
3.基層社區級體育活動中心:結合住宅區綠地或社區文化活動設施,設置戶外健身場地(包括室外器械場地、慢跑道等)、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活動場所等設施。
(五)社會福利用地
銜接《三亞市中心城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2014)》中的社會福利設施專項和相關主管部門近期實施項目,社會福利設施按照市級、居住區級和社區級進行分級配置,優化中心城區社會福利設施布點,落實社會福利設施用地。
6、景觀綠地系統
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始終,按照“城區就是景區”的理念,編織“山、海、河、城、岸、島”,構建“城在林中、居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城區優質綠地景觀。
打通山海綠廊、濱河綠道,串聯公園、廣場,構成由公園綠地、生態防護綠地和廣場組成的多元綠地景觀網絡。整合優化新增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社區公園以及城市廣場。
7、開發建設管控
(一)建筑高度控制
加強對中心城區整體空間形態的控制與引導,綜合考慮山體高度、山前高度敏感區、機場凈空控制區、眺望點、標志點以及視線廊道等因素,原則確定中心城區建筑高度分區,對新建設的建筑高度進行控制和適度優化。
▲建設高度控制規劃圖
從修補現狀城市天際線、優化鹿回頭風景區、鳳凰嶺景區、鳳凰島、臨春嶺等城市重要觀景平臺景觀風貌的角度,經《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亞總部經濟及中央商務啟動區城市設計暨概念性建筑設計方案國際征集》、專家論證和七屆省委常委會第 89 次會議審議,在中心城區內形成五處高層地標區,原則上中心城區內其余片區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過地標建筑高度。
▲中心城區鳥瞰效果圖
中心城區內臨海、濱水、面山及主要生態廊道周邊片區為景觀敏感區,景觀敏感區內新建建筑,充分協調建筑與周邊空間景觀的關系,符合《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三亞市關于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筑風貌管理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
▲中心城區鳥瞰效果圖
對于規劃期內不具備實施條件的建設內容,劃定為待研究區,待條件成熟再另行論證建設指標。
(二)開發強度控制
加強對中心城區建設強度的控制與引導,綜合考慮空間結構、功能布局及山體水邊等因素,原則確定中心城區開發建設強度,對新建設的街區強度進行控制,對現狀已建設區域適度優化。高強度開發地塊需注重環境的營造和整體風貌的協調,需重點考慮與城市交通的組織銜接,必要時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論證。
▲開發強度控制規劃圖
沿迎賓路國際商務辦公軸兩側為開發建設強度較大的區域,集中打造國際化城市門戶形象。
中心城區內臨海、濱水、面山及主要生態廊道周邊片區的景觀敏感區以及中心城區外圍沿繞城高速兩側的田園組團,為開發建設強度較低的區域,以生態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建設。
對于規劃期內不具備實施條件的建設內容,劃定為待研究區,待條件成熟再另行論證建設指標。
8、道路交通系統
銜接《三亞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2010-2020)》、《三亞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2018 初稿)》、《三亞市北部片區交通體系控制規劃(2016)》、《三亞市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2015)》、《三亞市公共交通運力發展規劃(2013-2020)》、《三亞市有軌電車線網規劃(2014-2020)》、《三亞市慢行交通專項規劃(2015)》、《三亞高鐵站樞紐地區一體化交通規劃》以及《三亞市加油加氣站布局規劃(中期成果)》等交通專項規劃,協調已編控規之間道路銜接矛盾,構建中心城區綠色、集約、舒適的城市交通系統。重點打通城市斷頭路,提升路網密度,加強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承載能力。共打通主干路約 20 條、次干路約 70 條并按“小街密路”理念,加密支路網。
▲綜合交通系統規劃圖
統籌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加強機場、高鐵、郵輪、高速公路之間交通聯系,打造海陸空立體化交通系統。構建以航空為龍頭、高鐵與公路為主體、海上航運為重要組成的開放性、多元化和一體化對外交通聯系網絡。重點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三亞灣的海上巴士和內河的水上公交;建設陸海一體的區域旅游交通換乘樞紐
來源: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