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口三亞,海南還有哪些板塊有潛力有看點?近日,官方釋放的2個信號或許可以給我們買房人一個參考方向:
1、“海澄文定”綜合經濟圈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規劃采購需求日前公布,這意味著期待已久的“海澄文定”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正式提上日程。俗話說,“火車一開,黃金萬兩。” 顯然,除海口外,澄邁、文昌、定安的板塊價值,也不容小覷。
2、另據4月初,“海澄文定”綜合經濟圈一片區控規出爐,規劃總用地面積為85.09公頃(合1276.35 畝),其中居住用地面積占24.71公頃(合370.65 畝),至2030年,片區規劃總人口為13800人。當然,買房置業,重要還是“地段、地段、地段”。資料顯示,該片區位于海南生態智慧新城(軟件園二期)西部,屬海南自貿港重點發展的產業園區板塊,人口流入和經濟發展均有支撐點,因此在周邊買房置業,應是有利可期。
那么
這個潛力板塊究竟在哪里?
未來將如何規劃?配套如何?
詳細規劃內容如下
↓↓↓
關于《澄邁縣老城鎮白蓮片區(海南生態軟件園二期西側)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批前公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及《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有關規定,現將《澄邁縣老城鎮白蓮片區(海南生態軟件園二期西側)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規劃方案依法予以公示,對規劃如有意見或建議,請于公示結束前按以下方式進行反饋:
現于 2021 年 4 月 1 日開始公示,公示時間:30 天
公示地點:
1.澄邁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樓公示欄
2.老城鎮政府公示欄
3.http://chengmai.hainan.gov.cn/(澄邁縣人民政府網站)。
歡迎社會各界在公示期內登錄公示網站查詢相關規劃內容, 并以書面、電子郵件等形式對規劃提出意見或建議。請在提出意 見或建議時,署名聯系人和聯系電話,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 應簽單位公章。
電子郵件請發送到:cmxzrzyhghj@163.com。
書面意見請郵寄到:海南省澄邁縣金江鎮金馬大道 105 號,
郵政編碼:571900。
電話:0898-67629301,0898-67636706。
一、編制背景及編制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目前海南已經形成了統一的規劃一張藍圖,《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澄邁縣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等各市縣總規(空間類)得到了批復。2016 年海南省《關于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各市縣要根據省和市縣“多規合一”規劃成果確定的城鎮、旅游度假區及省級產業園區開發邊界,組織推進新一輪市縣城鎮規劃修編工作,包括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重點確定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
根據《澄邁縣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依托生態軟件園和生態智慧新城的建設,緊抓“互聯網+”戰略,建設服務數字海南建設的海南硅谷、全國數字新興產業前沿試驗沙盒、全球頂尖技術應用的創新源地,打造海南省數字產業離岸創新創業示范區。白蓮片區位于海南生態智慧新城(軟件園二期)西部,原白蓮片區有部分公共設施用地位于海南生態智慧新城(軟件園二期)規劃范圍內,因此二者的關系緊密又獨立。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必須對二者進行綜合協調,在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筑風貌格局、交通銜接、產業業態及發展等方面進行統籌,從而在設施
配置、交通組織、產業發展、建筑風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等方面更科學合理地統籌和安排。
白蓮社區為原白蓮鎮人民政府駐地,1924 年建墟,1986 年建鎮,2002 年撤鎮并入老城鎮改為白蓮社區。近幾年,隨著老城經濟開發區、海南生態軟件園以及海南生態智慧新城的建設,以老城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新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臨港產業發展迅速,白蓮社區的無序發展對整個區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掣肘,因此無論從區域發展還是白蓮社區本身的需求,都對白蓮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規劃范圍及規劃年限
(一)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以《澄邁縣總體規劃(空間類 2015-2030)》(下稱澄邁縣“多規合一”)為基礎,結合《海南生態智慧新城總體規劃及起步區(軟件園二期)控制性詳細規
劃調整(2015-2030)》,確定本次規劃范圍以澄邁縣“多規合一”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發邊界為主要依據,結合海南生態智慧新城(軟件園二期)的規劃范圍與現狀權屬,以及海榆西線(G225 國道)道路中心線綜合確定,劃定本次規劃的規劃范圍,總用地面積為 85.09 公頃。考慮白蓮片區的特殊情況,本次規劃以澄邁縣“多規合一”為基礎,結合海南生態智慧新城(軟件園二期),在南部組團另行劃定協調范圍,在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和基礎設施方面協調共享,協調范圍總面積為 120.49 公頃。
(二)規劃期限
本規劃的規劃期限為 2020 年-2030 年,其中:
近期:2020 年-2022 年。
遠期:2023 年-2030 年。
三、規劃定位
本次規劃結合老城鎮對片區的定位以及生態智慧新城建設,本次對白蓮片區的規劃定位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南區:以原有集鎮為本底的城鎮化提升區;
北區:服務于生態智慧新城和周邊村莊的公服配套共享中心
四、規劃結構
本次規劃結合用地布局和現狀資源,規劃構建“一軸、兩組團”的空間結構。
一軸:指以海榆西線(G225 國道)形成的城鎮交通發展軸。
兩組團:指北部產業發展組團和南部社區發展組團。
五、用地布局
(一)規模控制
至規劃期末,北區規劃人口約為 5700 人,南區規劃人口約為8100 人;至 2030 年,白蓮片區共計規劃總人口為 13800 人。
本次規劃依據澄邁縣“多規合一”,同時結合規劃區內的用地權屬情況,對區內用地進行合理優化。優化后總用地規模為 85.09公頃,其中建設用地總規模為 83.06 公頃,非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03 公頃。
六、居住用地規劃
規劃居住用地面積 24.71 公頃,北部居住社區多為高層,整體中高強度開發,用 地面積15.64 公頃,人口為 5700 人;白蓮居住社區,現狀白蓮居委會區域,以低層和多層為主,整體以中低強度開發為主,用地面積36.34 公頃,人口為 8100 人。
規劃區內因規劃道路占用及城鎮發展需要統一搬遷安置195 戶,按戶均居住建筑面積 120 平方米進行安置。為降低拆遷難度,規劃充分考慮社區居民意愿,采用就近集中安置原則。在保證城鎮功能合理的基礎上,選取片區商業中心既能體現安置地的居住價值,又能利于本地居民再就業的地區,在南部組團居住區共規劃 3 個安置區。其中兩個安置區為二類居住用地,一個安置區為商住混合用地。
規劃在兩個居住社區分別設立社區服務站,鼓勵社會公益性服務設施和經營服務設施組合布局、聯合建設,鼓勵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文化活動站(含青少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敬老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營業網點等聯合建設,形成社區綜合服務站。
現狀幼兒園位于白蓮居住組團南部,規劃對其進行擴建,用地 0.42 公頃,容積率控制在 0.6 以內,應設置獨立的活動場地,建筑層數不超過 3 層。
七、鎮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2.66 公頃。
行政辦公設施:新建白蓮社區居委會(社會管理服務中心、財政所、文化室、派出所、郵政所等)和海南公路養護中心辦公區(含超限檢測站辦公)。
文化設施:保留關圣廟和新建文化活動中心。
體育場館:結合新建居委會增加體育場館用地,建設燈光球場、戶外體育活動中心
商業服務業設施:規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面積 10.90 公頃,其中規劃布局 1 處農貿市場用地,1 處商業酒店混合用地,3 處商務商業混合用地,4 處零售商業用地,加強便民服務水平。
八、綠地系統規劃
本次規劃綠地系統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生態綠地(基本農田、農林用地等)三大類,其中公園綠地和防護綠地總面積為5.74 公頃。
公園綠地:規劃共布置公園綠地 4 處,均位于城鎮發展組團,總面積為 1.77 公頃。
防護綠地:主要設置在垃圾轉運站和海榆西線(G225 國道)等區域,作為隔離防護帶,避免對周邊造成影響。總面積為 3.97 公頃。
生態綠地:包括基本農田 0.03 公頃和農林用地 1.75 公頃,位于北部產業發展組團和南部社區發展組團。
九、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一) 道路系統規劃
規劃鎮區道路分為過境道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四級路網體系。其中過境道路為:G225 國道,承擔著過境道路的功能又兼顧南北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系,規劃區北部組團東側的用地毗鄰G225 國道,地塊開口方向不宜設在國道上,故建議在 G225 國道開口并依托防護綠化帶規劃一條紅線寬度為 5m 的輔道,可用于設置東側地塊的開口方向。其余規劃主要道路寬度為 11 米,次要道路寬度為 8
米,支路寬度 6 米。
(二) 停車設施
本次規劃停車場配置結合現狀實際情況,遵循以配建停車為主、公共停車為輔、路邊林下停車位補充的停車位配置原則。規劃共設置公共停車場 6 處,總用地面積約 0.25 公頃。
十、市政工程規劃
給水工程規劃:預測規劃區*高日用水量為 3517m3/天。規劃區供水統一接入東部生態智慧新城給水加壓泵站,供水干管接入老城自來水廠,遠期供水規模為 20 萬立方米/日,供水規模和供水水壓滿足供水需求。
污水工程規劃:規劃范圍主要由居民生活污水及公建污水組成。因此污水量按日用水量的 80%計算,則規劃范圍內污水總量為 2813.60m3天。污水經污水管網收集后統一排放至老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
雨水工程規劃:根據規劃區的地形、道路坡向及周邊水體進行布置雨水管道。規劃區的雨水采用重力流方式經雨水管渠匯集后分散就近排入水體或低洼地。
電力工程規劃:規劃區*大用電負荷約為 8.84MW,實際用電飽和負荷約 4.60MW。規劃電源為東部生態智慧新城新建的白蓮110kv 變電站。近期用電沿用現狀由老城鎮變電站供電,遠期電源以白蓮 110kv 變電站為主要電源。
通信工程規劃:規劃電信工程近期仍接入老城鎮電信管網。另外,遠期規劃區的電信工程接入東部生態智慧新城新增的電信所和郵政所。規劃范圍內無郵政設施,規劃去郵政統一接入區域郵政系統,保留現狀海榆西線(G225 國道)東側的郵政所。
燃氣工程規劃:規劃至 2035 年,規劃區用氣量總量約 96.90萬標 m3/年,平均 2654.77 標 m3/日。高峰日用氣量為 3185.72標 m3/d,高峰小時用氣量 331.85 標 m3/h。規劃區燃氣供氣采用中、低壓兩級供氣系統,干管為中壓管道,設計壓力為 0.4Mpa, 工 作 壓 力 維 持 在 原 壓 力0.07Mpa-0.4Mpa。支管進入地塊后,各個用氣單位、居住小區調壓箱(柜)將市政中壓調成設備所需壓力后供給設備。
十一、建設指標控制
(一)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主要針對地塊內主體建筑高度*大值予以控制。建筑分為低層建筑(小于等于 12 米)、多層建筑Ⅰ(大于 12 米且小于等于 20 米)、多層建筑Ⅱ(大于 20 米且小于等于 36 米)、中高層建筑(大于 36 米且小于等于 45 米)、高層建筑(大于 45 米且小于等于 54 米)。
商務建筑不應超過 60 米;旅館建筑不應超過 40 米;居委會、市場以及公路養護中心辦公區建筑不應超過 24 米;體育場館建筑不應超過 15 米;幼兒園和文化活動中心建筑不應超過 12 米。
(二)開發強度控制
白蓮片區開發強度等級分為 4 級,將其劃分為低強度開發區(容積率≤1.0)、中強度開發區(1.0<容積率≤1.5)、高強度開發區(1.5<容積率≤2.0)三個層次。
低強度開發區:包括文化設施用地、體育場館用地、行政辦公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等;
中強度開發區:主要包括多層為主的住宅建筑和商住混合建筑等;
高強度開發區:主要包括部分大型商業服務設施等。
十二、城市設計導引
(一)城市設計總體目標
以地方特色資源為依托,從白蓮鎮形態布局、歷史文化脈絡、建設發展前景出發,通過對建筑風貌、公共空間和街道景觀的控制引導,構建以“老鎮煥新、城鄉結合、配套共享”為主題的魅力小鎮。
(二)空間設計引導
北區產業配套組團:按照現代化服務中心的要求,采用高標準準入、設施水平一流、景觀風貌時尚的空間引導措施,注重公共設施配套及其共享性,加強都市/自然網絡空間的塑造,重現人與自然、景觀要素之間的融合與滲透。
南區城鎮生活組團:嚴格控制增加建設容量,根據條件逐步推進街道改造,著重提升現有設施配套水平,改善人居環境和景觀品質,增加交通通達性等。規劃重點是對區域內居住商業進行翻新改造,新建建筑應以多層為主,低層為輔,體量不宜過大,貫徹建筑組群設計,注重步行空間組織,營造具有濃郁商業氣息、開放性的特質街區,并與傳統街巷肌理有所銜接,*大程度的保留小城鎮特色的核心風貌。并且提升組團內公園綠楔、街頭綠地的景觀品質和服務品質,通過景觀軸線聯系各個公園、公共空間等共同形成綠色開敞空間網絡。
(三)景觀風貌分區
產業配套風貌區。
規劃在現有建成區的基礎上,梳理原有的規劃景觀格局,打造休閑商業風情街、商務商業中心。在維護現狀景觀風貌的同時,采用現代的建筑設計手法和景觀布局手法,筑造高低錯落的景觀天際線和豐富的建筑景觀風貌,同時應結合現有的景觀資源進行統一的景觀布局,與周邊風貌區相互協調,合理組織景觀布局,形成環境要素豐富、歸屬感良好的景觀空間。
傳統城鎮風貌區。
在現有傳統城鎮風貌的基礎上,保護并延續現有建筑肌理、開放空間的格局,加強老城鎮文化氛圍的塑造,以農田、綠地、作為永久的自然綠色空間,形成田園溪水環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整體景觀形象,體現白蓮社區“借田園為景”的園林社區特色。
澄邁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1年4月1日
來源:網易房產綜合自澄邁縣人民政府網、軌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