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海南固定資產投資由降轉升,非房地產投資占比超過60%——
高質量投資引領高質量發展
近日,航拍正在加緊建設中的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二期項目。
海口灣,夜闌人卻不散。美食、購物、游園、音樂會……海南的夜之“饕餮”令人流連忘返。
海南經濟的活力,就藏在這萬家燈火里。
從海口灣暢通工程激發新消費,到美蘭國際機場二期試飛成功;從省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5億元,到非房地產投資占比超過60%;從新設外資企業同比增長24.5%,到市場主體累計突破100萬戶;從首單融資租賃船舶交付使用,到首筆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完成……
一個個項目、一家家企業、一項項“首單”,折射了穩投資、調結構的成效。
今年以來,海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超常規的認識、舉措、行動和實效,加強優質項目謀劃,推進高質量高標準投資,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確保自貿港建設開局良好。
保持定力轉換動能
無論挑戰多嚴峻,海南都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優中選優投資項目,決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
2020年,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年份。
這一年,既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也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海南仍處于壯士斷腕調結構的陣痛期,也迎來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機遇期。使命重大,任務艱巨。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擾亂了經濟的發展節奏。疫情對服務業沖擊極大,旅游業一度“休克”。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海南,遭受重創。
被疫情耽誤的時間,只能用加速發展搶回來。但是,會不會因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而盲目上項目、放寬房地產調控、放松環保要求?海南的答案是,不會。
從“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高標準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到“堅決全面落實抓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主體責任,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貿港”……“高質量”“高標準”被省委書記劉賜貴反復強調,幾乎成為“口頭禪”。他表示,海南自貿港建設始終堅持高質量高標準,將加快制定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堅守生態底線,優中選優投資項目,決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
省委書記的“口頭禪”傳遞出明確的信號:無論形勢多困難、挑戰多嚴峻,海南都始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調結構、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以來,海南出臺了超常規舉措43條、支持企業復工復產7條、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8條、支持旅游企業共渡難關6條、旅游業振興30條、“三農”領域“一抗三保”10條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既體現短期效應,搶回時間、補上工期,也體現中長期效應,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無論是短期扶持還是中長期謀劃,都緊緊瞄準高質量發展的“靶子”不動搖。
海南以為企業紓困的“減法”催生項目投資的“加速度”,以動能轉換的“進”實現經濟增長的“穩”。上半年,海南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呈現逐月向好態勢,并擁有更多高質量的內涵——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前7個月,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75億元,累計開工項目18個,開工率90%。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由降轉升,非房地產投資占比重超過60%,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向生產性行業調整。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也進一步提升,達到58.6%,其中信息軟件、商務服務、文體娛樂等營利性服務業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
發展新動能逆勢增長。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前5個月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商務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3倍、22.2%。升級類消費品需求旺盛,上半年全省免稅品零售額85.72億元,同比增長30.7%。外向型經濟逐步發力,上半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98.7%。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量、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也大幅度增長。
實踐證明,歷經風雨時保持定力,面對困難時勇毅篤行,海南發展就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乘風破浪開拓新局
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謀劃推進一批產業項目,為海南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6月4日,“中遠海運興旺”輪踏上首航征程。這是海南自貿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落地后,首艘以“中國洋浦港”為船籍港注冊的貨輪。
洋浦保稅港區監管辦法、國際船舶登記制度、離島旅游免稅購物政策及監管辦法、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開放第七航權實施方案……6月以來,海南自貿港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但是自貿港的政策紅利是長期的。”省長沈曉明說,要深入研究海南自貿港政策,把政策轉化為具體產業和項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政策落地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企業負擔有下降。保稅油政策落地,完成首單內外貿同船運輸船舶加注保稅油業務;制定出臺《進出島航班加注保稅航油改革實施方案》,內貿航油進銷差價每噸下降50元,保稅航油綜合服務費每噸下降100美元;便利跨境貿易投資資金流動政策落地,企業僅用10分鐘就可完成跨境貿易收付款。
——群眾獲得感有增強。離島免稅購物新政策落地20天,離島旅客累計購物就達28.09萬人次、購物總額15.72億元;上半年,全省新設外資企業203家,新增市場主體11萬戶,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就業崗位。
“一降一增”,皆為謀劃推進產業項目的政策優勢,將為海南開拓經濟新藍海、實現高質量發展。
按照“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海南以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圍繞金融、互聯網、體育、文化、種業、航運、維修等重點領域謀劃、安排產業項目,引導更多產業項目向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洋浦經濟開發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等重點園區集聚,延長產業鏈,完善價值鏈,提升國內外競爭力。
今年以來,海南聚焦“三大主導產業”“五大平臺”“十個重點領域”加強招商引資;制定實施《海南省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項目“逢雙月”簽約、“逢單月”開工,已集中簽約兩批共94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121個建設項目,項目涉及自貿港建設、產業發展、民生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2020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10個先導性項目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重點油服項目加快推進,離岸新型國際貿易發展迅速,二季度新增區塊鏈企業30多家。
制度集成創新是自貿港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海南吸引投資的重要保障。
2019年以來,海南已經發布了77項制度創新案例,今年7月,知識產權證券化、商事主體信用修復制度、領事業務“一網通辦”、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改革等4項改革試點經驗被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今年以來,海南高度重視改革創新,提出相關任務和舉措,促進制度集成創新橫向整合和工作聯動,破除各市縣、各園區和各部門之間的壁壘。
守護青山贏得未來
民生需求點也是經濟增長點,海南謀劃推進重大民生項目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自貿港建設行穩致遠夯實基礎
夏日的三亞,驕陽似火,吉陽區博后村的生意也紅紅火火。依青山、近碧海,種玫瑰、開民宿,曾經在鹽堿地上“討生活”的村民,依靠花卉產業和旅游業過上了小康生活。
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后村首次提出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重要論述。今年6月,海南省委在這里召開現場會,重溫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強調努力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自由貿易港。
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是自貿港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海南財政收入減少,但是對民生投入“毫不吝嗇”。上半年,海南加快推進扶貧、教育、文體、衛生和住房等領域的重點民生項目建設,財政用于民生支出647.87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1%。
這筆投資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筑牢了健康防線、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讓幼兒上了更好的幼兒園:上半年,全省5個貧困市縣全部摘帽,讓“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以海口灣暢通工程為代表的城市更新項目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房正在規劃建設;規劃布局公共衛生及其應急管理體系,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和一批三級醫院建設;大力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提高公辦幼兒園就讀幼兒比例和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
人民的期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民生不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純福利”。從貧困人口脫貧釋放的消費潛力,到城市更新激發的市場新需求,從老齡人口催生的康養產業,到醫療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民生需求點也都是經濟增長點。
民生項目,也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行穩致遠夯實基礎。中海油投資建設的陵水17-2氣田是我國首個深水自營大氣田,截至今年8月初,該氣田2020年度投資完成率達100%,計劃2021年投產,屆時每年將為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總投資約165.1億元的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完成率已達72%,并于今年7月30日試飛成功,力爭年內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后*高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60萬噸目標的實現。
作為*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也是海南發展的*大本錢、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
海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自貿港生態環保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百日大督察,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特別是,海南實施了全面禁塑、垃圾分類、清潔能源汽車、裝配式建筑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先導性項目,正在催生一批環保項目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海南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增長點。
綠水青山、碧海藍天,藍綠交融、鳥語花香。這些景色,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海南走向未來的依托。
來源:海南省政府網
海南購房咨詢熱線:4001330898
本站聲明: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